据@中国报道8月6日报道: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阎志鹏,在养老金融访谈栏目中,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——养老规划应该从10岁开始。他以三胞胎的假设案例说明,在每年固定存入1万元、年化收益率8%的前提下,不同起始年龄带来的巨大差异。
“如果从10岁开始存钱,连续存6年,到65岁时账户余额将达到344万元;若从16岁开始,连续存9年,最终账户余额为293万元;而等到25岁才开始,即使连续存40年,最终也只有280万元。”阎志鹏在节目中这样解释道。
那么,他这个方法可行吗?
01 复利魔法背后的时间杠杆
阎志鹏教授提出的核心理念被称为“时间杠杆”——即利用复利效应,在长期积累中产生的指数级增长。他在节目中将养老规划比作一场马拉松,起跑时间的不同将决定最终结果。
他这一理论,根据是这样的:每提前6年开始储蓄,在相同的年化收益假设下,最终财富积累量可提升超过17%。在阎教授的模型中,10岁开始储蓄的人,仅需投入6万元本金,而25岁开始的人需要投入40万元本金,最终结果却不如前者。
基于这一发现,阎教授提出了分年龄段的投资策略。对于20多岁的年轻人,他建议高比例配置股票、基金等权益类资产,利用较长的投资周期博取更高收益。(但此时我要提醒大家,投资需谨慎)
阎志鹏教授还在节目中这样比喻:“20多岁就像春天播种,这时候投资权益类资产,就像给种子施了猛肥,未来收益能蹿得比火箭还快。”
对于30多岁的人群,阎教授则推荐“30元法则”——即每天先存30元再消费,这样一年就能积累1万元。按照8%的复利计算,坚持30年,最终可积累137.2万元。这一方法被网友戏称为“奶茶自由终结者”。
而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,策略则转向保守:计算养老金缺口,降低权益资产比例,补充商业保险并预留应急资金。
02 理想模型遭遇现实挑战
当这一理论进入公共讨论领域,立即引发了广泛争议。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:实际可行性、收益率假设的合理性,以及背后的价值观冲突。当然,还有年轻人能否存住钱的现象。毕竟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超前消费的习惯,别说存钱了,可能挣的工资都不够花,需要透支。
还有,阎教授的理论,最直接的质疑指向了10岁儿童的“养老储蓄”来源问题。显然,十岁的儿童是没有赚钱能力的。
“10岁的孩子哪来的钱存养老?”一位江苏网友在评论区问道。现实是,儿童的储蓄完全依赖父母,而普通家庭面临教育、医疗、住房等刚性支出,额外养老储蓄可能构成沉重负担。
一位网友直言:“眼下,不少家庭连一个孩子都觉得压力大,更别说三孩了。这规划怕是给富人做的吧?”
这一观点得到了数据支持:2022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3.13万元,一个10岁儿童每年存1万元,相当于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32%。
更大的争议点在于8%的年化收益率假设。
“年利率8%?现在干啥能有这收益?”山东网友的质疑代表了普遍困惑。
当前银行理财、存款利率普遍低于3%,而权益类投资要实现8%年化收益需承担高风险。
财经博主老李吐槽:“我做投资10年,年化能稳定在5%就谢天谢地了。8%?那得天天住在股市里,还得祈祷别遇上黑天鹅。”
市场数据显示,近五年,沪深300指数年化波动率高达21.7%,股票市场的不确定性,使得普通家庭难以持续获得稳定的高收益。更现实的情况是,2022年,有1200多只银行理财产品跌破净值,股票型基金当年平均亏损达25%。
价值观层面的争议同样尖锐,要求儿童为养老储蓄被批评为“剥夺童年幸福感”,也被视为将社会养老压力转移给家庭与个人。当前,我国养老金替代率已从2000年的72%降至2022年的44%,在“未富先老”与“少子化”的双重压力下,个人养老储备的紧迫性确实在上升。
“既然有社保,为啥要把养老责任转嫁给父母?年轻人工作后还交社保吗?社保还有必要存在吗?”一位北京网友发出了一连串疑问。
03 寻找更务实的替代方案
面对理论模型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,多位财经人士提出了更为务实的替代方案。这些建议的核心在于平衡理想与现实,寻找普通家庭可执行的养老规划路径。
分阶段策略调整成为普遍共识。青少年期(10-20岁)应聚焦财商教育而非强制养老储蓄,通过银行“小小金融家”等活动培养儿童金钱观。成年起步期(25-30岁)开始强制储蓄工资的10%-20%,优先选择货币基金、国债等低风险工具。
对于阎教授提出的“30元法则”,有专家建议,是否可采用更保守的收益率假设(4%-5%)进行测算?每日存30元,年攒1万元,30年复利4%可积累约56万元——这一数字虽不及原模型的137万,但更贴近市场实际。
政策工具的应用也被强调。个人养老金账户每年可存1.2万元并享受税收优惠,相当于“给养老钱打9折”;商业养老保险、房产反向抵押等也是可考虑的选项。网友对此调侃道:“原来‘国家福利’才是最靠谱的‘理财产品’”。
04 争议背后的结构性困境
这场争论,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矛盾。在个体层面,普通家庭面临房价、教育、医疗三重挤压,储蓄空间被严重压缩。70%的家庭每月房贷占收入40%以上,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平均需要20-50万元。
“月薪1.5万,扣完房贷、奶粉钱、生活费,每月能存3000就谢天谢地。按这速度,65岁顶多存100万,够不够请护工都难说。”一位30岁程序员的计算反映了普遍困境。
在社会层面,养老金替代率降至40%,老龄化加速(2023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19.8%)使养老压力持续增大。真正的解决方案需要个人努力与社会制度协同,如提高养老金替代率、控制房价、降低医疗成本等。
阎教授的复利模型在数学上无可挑剔,却忽略了普通家庭的经济现实与市场环境。正如一位网友的感慨:“养老规划不是数学题,而是要贴着生活的温度来算的。”
所以,养老规划的本质不是纯粹的数学计算。
一位北京的网友在评论区点出了核心矛盾:“孩子的钱来自父母,既然有社保,为啥要把养老责任转嫁给父母?”
这场争论,揭示了中国养老问题的复杂性——当养老金替代率已从2000年的72%降至2022年的44%,当普通家庭年存款仅1-3万元,复利公式显得苍白无力。
您说是吧?
亿腾证券-股市配资风云-广东配资炒股-有靠谱的股票配资平台吗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